所以副线圈功率变大,而原线圈功率等于副线圈功率,所以原线圈功率变大,根据I1=PU1得I1将增大,故A错误B保持U1及P的位置不变,K由b合到a时,原线圈匝数变大,副线圈电压变小,根据P=U22R可知功率变小,故B正确C保持U1不变。
则电路中功率变大,由变压器原副线圈功率相等,则I 1 将增大,A正确B错误保持U 1 不变,K合在a处,副线圈电压保持不变,使P上滑,电阻变大,由 ,功率变小,则I 1 将变小,C错误保持P的位置不变,K合在a处。
其间耦合系数 K=1 的变压器称之为理想变压器 描述理想变压器的电动势平衡方程式为 e1t = N1 d φdt e2t = N2 d φdt 若一次二次绕组的电压电动势的瞬时值均按正弦规律变化, 则有 不计铁心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可得 由此得出一次二次绕组电压和电流有效值的关系 令 K=N1。
不计一次二次绕组的电阻和铁耗,其间耦合系数 K=1 的变压器称之为理想变压器 描述理想变压器的电动势平衡方程式为 e1t= N1 d φdt e2t= N2 d φdt 若一次二次绕组的电压电动势的瞬时值均按正弦规律变化,不计铁芯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可得出一次二次绕组电压和电流有效值的。
由图可知U1=e1,U2=e2原线圈物理量用下角标1表示,副线圈物理量用下角标2表示,其复有效值为U1=E1=jN1ωΦU2=E2=jN2ωΦ,令k=N1N2,称变压器的变比由上式可得U1 U2=N1N2=k,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有效值之比,等于其匝数比而且原副线圈电压的位相差为π进而得出。
中学阶段所学的变压器,指的是“理想变压器”,理想的含义是第一,输入变压器的电功率,经过变压后,没有损失相当于线圈电阻可以忽略,即输入功率=输出功率P=P#39第二,在互感过程,没有磁损失即穿过每一匝线圈的磁通量都是一样的,因此,每一匝磁通量的变化率都相等,从而推出,每匝产生的。
前提不计一次二次绕组的电阻和铁耗,其间耦合系数 K=1 的变压器称之为理想变压器 描述理想变压器的电动势平衡方程式为e1t = N1 d φdte2t = N2 d φdt若一次二次绕组的电压电动势的瞬时值均按正弦规律变化,则有 不计铁心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可得,由此得出一次二次。
解变压器变比K=U1U2=N1N2,根据题意,N1=50,N2=100,U2=10,则原边电压U1=U2N1N2=10×50÷100=5V 答原线圈输入电压是5伏。
2输入功率=输出功率 3输出功率决定输入功率其中第三点不好理解,变压器输入端是供电端,输出端是一般接负载,负载的功率决定变压器输入功率,输入功率是根据输出功率决定的,假设一个变压器输出端没负载,电流为0,那么变压器输入端也为0,但是电压比=匝数比,这个还是成立的你理解错了,K由2。
*R =66V,k=I1*I1*RI2*I2*R=19不管用什么方式,总是电压电流变比功率这几个东西不同的组合,写出来方程只是变了一下形,基本东西没有变原线圈的电阻应该是串联在一次绕组中,不是什么负载电阻,电阻不是变压器的一部分,你是不是在这一点上搞错了。
K=1 的变压器称之为理想变压器 描述理想变压器的电动势平衡方程式为 e1t= N1 d φdt e2t= N2 d φdt 若一次二次绕组的电压电动势的瞬时值均按正弦规律变化,则有 不计铁心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可得 由此得出一次二次绕组电压和电流有效值的关系 令 K=N1N2,称为匝比。
Us=3*I1+U1 U2=j16*I2 应该还有变比题目没有给,可用k=1,设U2U1=k,I1I2=k, 则 Us=3*k*I2j16*I2k 一个一个变量都可以求出来。
1 耦合系数K=1,即为全耦合2 自感系数L1L2为无穷大,但L1L2为常数3 无任何损耗,这意味着绕线圈的金属导线无 任何电阻, 做芯的铁磁材料的磁导率μ无穷大理想变压器是在实际变压器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想电路元件理想变压器具有三个特点1无损耗 2完全藕和即。
设U1I1和U2I2U1U2=K,I2I1=K于是U2=U1K,I2=K×I1RL=U2I2=U1I1K#178=8Ω而U1I1=R#39L当R#39L=R0=200Ω时,阻抗皮匹配,所以200K#178=8,K#178=2008=25,K=5。
1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理想变压器为什么要定义理想变压器我不知道你们老师是如何定义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在电路中的变压器,他只承担改变电压和百分之一百传送功率,本身没有功率的消耗这种变压器,我们定义为理想变压器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他主要是把问题简单化,使很多的物理关系理想化,让学生便于理解。
A 通过电动机的电流 ,所以,变压器的原线圈上的电流为 ,对于原线圈,由 得 ,只有A正确。
根据能力守恒,U1^2R1=U2^2R2 R2=8,R1=R2*U1^2U2^2=10^2*8=80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